容县以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为契机,以党团联建优化社会资源筹措,依托容县党群志愿服务中心,紧密结合群众实际需求,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和服务载体,不断深化“侨乡美·志愿红”志愿服务品牌内涵,通过打造“云上”“线下”志愿服务互融互通的新模式,提升侨乡青年志愿服务水平,为推进侨乡容县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智赋能。团容县县委在引领侨乡青年凝侨心、聚侨力、赋侨智方面精准发力,在全县15个乡镇227个村(社区)开展多种“沉浸式”志愿服务,架起青年与村(社区)的“连心桥”,并多次获得新华网、人民网、桂志愿、玉林日报等媒体报道。
聚焦“强机制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构建志愿服务“实体平台”
构建联动工作体系,凝聚社会志愿服务力量。 今年以来,容县积极筹集资源建成党群志愿服务中心,统筹管理全县12万多名注册志愿者,整合宣传、民政、工青妇和两新组织力量打造志愿服务综合平台,平台由团县委主管,构建“党委、团委—志愿服务组织—党员/团员/会员”联动工作体系,推行“1+3+N”工作模式有效对接志愿服务资源,7月6日一名家长来到平台留言:希望举办公益夏令营,平台值班员看到留言后迅速反馈至团县委,7月12日团县委、县少工委举办了一期公益的暑期国防科普实践交流营,选派了全县50个获得过自治区、玉林市、县级少先队荣誉的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参加;近日,团县委与容县消防大队联合,正在全县范围内招募50名小学生举办暑期消防安全科普实践营,群众的需求得到有效落实。
建立“三员侨智星”服务队伍,增强志愿服务实效性。 根据志愿服务者自身工作优势、专业特长,将志愿者服务队伍划分为群众服务员、文明倡导员和治理网格员,适时组织动员“三员侨智星”深入全县227个村(社区)开展志愿服务,帮助群众解决问题730个。
创新推行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双平台融合。 对接N项服务清单,实现“线上线下点单、接单、派单”+“线下承接志愿服务”,打通志愿服务多头化、单一化壁垒,有效缩减志愿服务办事流程和时长,实现群众志愿服务需求由“多部门走动申请”向“网页上一站式服务”转变,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为志愿服务“赋智”,截至目前已开展志愿服务3600余场次,服务群众19万人次。
图|志愿者们协助张贴春联
图|志愿者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
聚焦“强管理”
构建沟通联系“云纽带”
构建县、镇、村、队“四级微信塔群”。 分层分级分条块管理全县党员、团员和各界志愿者,切实加强志愿者储备力量,增强志愿服务应急响应能力。通过微信塔群扁平化推送群众需求清单和全县志愿服务清单,扩大信息来源,让每一位志愿者都能通过“微信塔群”及时了解群众志愿服务需求,积极主动落实志愿服务项目,不断畅通组织任务下达渠道,打通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的“最后一米”。截至目前,已为志愿者推送群众需求清单260条,开展“护航高考”“侨乡美·健康行”等志愿服务活动160场次。
打造志愿服务教育培训精品课堂。 随时为志愿者点播志愿服务小技巧,定期推送理论学习资料包和微党课、“青年大学习”等“精品干货”,打造志愿者“云端课堂”“指尖课堂”和“口袋课堂”,让志愿者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最新的理论知识,截至目前已点播理论课堂169次。
图|志愿者们为高考学生护航
图|阳光课堂,助力青年成长
聚焦“强服务”
构建暖心便民“云驿站”
建立多功能志愿服务综合体“云上空间”。 容县通过党群志愿服务暖心驿站和“智慧社区综合服务试点平台”,在网上构建暖心便民“云驿站”,开辟集听取群众心声、提供便民服务、开展公益活动于一体的“云上空间”,群众可以通过“青春容县”“云上团代表联络站”提出团关系转接、就业就创业咨询、文明倡导等服务需求和诉求,一名群众在“云上团代表联络站”匿名留言:“希望政府能够更关心侨眷侨属”,后台管理人员通过“微网格”的形式向相关职能部门、乡镇、社区调派“需求清单”,由相关志愿服务组织及时对接服务,6月21日,团容县县委联合县侨联到容县杨梅中学开展了“侨爱心·健康校园行”公益活动,为侨眷侨属学生进行免费视力检测,突破青年服务的时空维度和难度。
丰富“云驿站”展示栏目。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融合,设置“家乡风采展示”“返乡青年创业故事”“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咨询”等栏目向在外就业就读的容县青年展示侨乡变化、讲好家乡故事,通过“返家乡”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了一批储备团干,引导了吴永振、彭方皓、周泽德、赖培林等一批侨乡青年返乡建设家乡,主动融入社会各行各业,积极建功立业。今年,共青团容县委员会开展的2022-2023年大学生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活动获团中央通报表扬。
图|容县党群志愿服务暖心驿站
作者: 团玉林市容县县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