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山东网-感知山东8月7日讯 多年来,潍坊市滨海区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,深入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,坚持“兜底线、织密网、建机制”要求,以统筹救助资源、增强兜底功能、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,不断深化改革创新,全面落实各项救助政策,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。
(资料图片)
日前,滨海区出台《滨海区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》。《方案》围绕7项重点任务21项具体措施,深化改革创新,打造制度上更加成熟定型、能力上更加保障有力、服务上更加便民惠民、协同上更加高效顺畅的社会救助新格局。
分层分类精准救助
不断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、专项救助、急难救助为主体,分层分类、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。夯实基本生活救助,建立各类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,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。
严格落实低保、特困等救助供养政策,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工作,发放救助政策宣传页30000余份、“图文教你办”宣传册500余份。目前滨海纳入低保、特困、两残补贴等基本生活救助的服务对象有895名。
健全专项社会救助机制,建立社会救助“一门受理、协同办理”机制,逐步实现救助手段由“群众跑腿”向“数据跑路”转变,变“群众来回跑”为“部门协同办”。强化部门数据共享,对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纳入医疗、住房、教育、就业、自然灾害、法律援助等救助范围,利用“大数据+铁脚板”提高“政策找人”效率。
统筹社会救助福利政策与医疗救助、教育救助等政策的衔接,紧盯困难群众所需所盼,建立政策“主动告知”、对象“主动发现”、信息“主动公开”的“三主动”机制,实现了社会救助由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的转变。
政府主导多方参与
滨海区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,初步建立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合作、资源统筹、相互补充的救助工作格局。建立“慈善+N”救助体系,开展“慈善+医疗救助”“慈善+温暖助残”“慈善+温暖家园”等活动,2020年以来,累计发放慈善救助金800余万元,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。
同时,结合实际,积极发挥慈善在救助工作中的补充作用,助力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。设立街道社会工作站,在助学扶困、环境保护、助老助残、公益项目领域,开展公益活动1200余次,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达4.3万多小时。
党建引领服务高效
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社会救助责任,把社会救助融入党组织日常管理。实施精细化网格管理,对全区社会救助对象落实“街道、村(社区)、网格”三级包靠制度,开展“三包三联”活动,发动党员干部、网格员、志愿者主动发现困难群众,主动提供救助线索,主动解决实际困难。组织945名党员干部、网格员、志愿者和热心群众包靠714名困难群众,定期上门了解困难群众生活状况。
开通“帮办+代办”服务,将低保救助、特困人员供养、临时救助、两残补贴等9项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至街道,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每个村(社区)配备1-2名民政协理员,并在村(社区)配备60名帮办代办员,极大方便了困难群众。
中国山东网记者 孙小茹 报道